陶朱公商训生意经顺口溜:千年经商智慧,小白入行百科建议收藏
2024-12-31 21:16:46
明朝司礼监
#心动的瞬间#
术语表达
司礼监:官署名。明置,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司礼监在明初没有太大权利,明中叶后,皇帝不理朝政,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实际上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 。
口语理解
司礼监:司礼监最开始也是一个普通的内侍机构,后来地位逐渐上升,拥有批红权,这里的批红大都是按照皇帝的话去批阅。但由于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不理朝政,将行政大权完全由内阁内阁处理,皇帝不放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使司礼监掌握“批红”,这样司礼监就可以代替皇权进行“批红”,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拥有批红权的太监,亦可理解为司礼监内部权力最大的太监)任命完全依赖皇帝的信任,为了一直代替皇帝“批红”,就要获得皇帝足够的信任,所以司礼监一般是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办,或者按照维护皇帝利益的方式处理内阁奏章。
学者观点
张征群:司礼监始设于洪武十七年,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员,章印太监一员并设秉笔太监、随堂太监若干,彼时司礼监的职责是: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纷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由此可见,此时的司礼监主要负责的还是宫廷礼仪等方面。明成祖朱棣称帝以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抛弃了太祖皇帝定制的祖制“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公开任用了一大批宦官担任要职。司礼监的真正崛起是在宣宗时期,宣德元年设立内书堂,宣宗这个举措是明代宦官专权乱政的根源之一。正统以后,司礼监逐步成为宦官机构的第一署,将宦官各衙门的主要权力也逐步集中于司礼监太监的手中,再加上正统以后的明朝诸帝大多深居简出,不理朝政更进一步给了司礼监控制朝 廷政治的机会与权力,很多没有骨气的文官投入到司礼监太监的门下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也就使得明朝中后期朝风混乱政局动荡不安,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司礼监的权力在正统年间以后得到了陆续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向:其一,提督东厂。成化以后,东厂的权力亦为司礼监太监掌握。其二,调遣调动出镇内臣,景泰年间内臣的调派之权逐渐归于司礼监。其三,提督京营,司礼监与兵部同理京营军务。其四,会同三法司审理囚狱。正统时,英宗始命司礼监太监同三法司堂上官审录狱囚,以后成为定制。到了明代中期内臣犯法,只交司礼监审治,法司不得过问。司礼监代表皇帝参与司法,增加了司法的随意性。——张征群:《浅谈司礼监的发展演变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15期
欧阳琛:明内府的内书堂,隶属于司礼监,是一所专门培养幼年内侍的学校。内书堂始建于宣德时。内书堂的规制,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按照外廷士大夫教育子弟的私塾模式进行的。在熟习儒家经书的基础上,再涉猎“正史”,诵读诗文。将纲常伦理与“祖宗法度”融汇其中。其后,在这部分文化较高的中官里边,逐渐养成了一种追求外廷士大夫文化生活与情趣的风尚。然而司礼监的设置与参与朝政,是始于洪武时期的。以后成祖设内阁,并选拔小内侍进行培养。宣宗时命阁臣于内外章奏“条”,正统以后成为定制;同时出现了司礼太监的代皇帝“批红”。在司礼监相继设立了文书房、六科廊等与外廷相对应的机构。
监、阁共柄朝政已成为当时朝野内外公认的中枢体制了。然而由于司礼太监日侍皇帝左右,其地位之优越,非内阁所能比拟。正统以后,皇帝除朝参讲读外,很少召见阁臣商议朝政。有些重要朝政必须对内阁咨询的,由司礼太监到内阁传旨、议事,然后回宫上奏决定。实际参与决策的多是司礼太监。中官是皇帝的家奴。他们常以皇帝的代表身份参加许多政治活动。中官首脑衙门——司礼监的权力,实质上是皇权的一部分,或皇权的化身。纵观中国历代封建政权,特别是汉唐后期的政局,都出现过皇权完全失控下的“宦官之祸”。明王朝却从建国之初,就把司礼监的权力,从形式到实际职能都迅速提高到与外廷首脑的内阁对等的地位,将其纳入中枢体制之中。这个作为皇权一部分的监权,除了在共理朝政中与阁权相互制衡而外,还在皇权与相权之间,起着调节作用,以巩固与加强皇权。——欧阳琛:《明内府内书堂考略——兼论明司礼监和内阁共理朝政》,《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0年第2期
宋 佳:明代的司礼监不仅是二十四个衙门(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中最具权威性的一个重要部门,也是宦官机构十二监中的首席衙门。其对明政权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行使皇权:因司礼监最主要的职权是掌印、秉笔、随堂太监掌管批红及宣传谕旨。特别是代帝批红,自宣宗(朱棣孙子)破例命太监王振代笔之后,司礼监就掌管了批红奏章的大权。②掌管厂卫:司礼监还控制著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机构。其职则是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司礼监的重要在于:①因其地位特殊,能在最高决策者皇帝身边,常授权执行旨令,本身职权占最大优势;②用宦官监视文武官员,这也是明太祖所设置的两条辅政架构——令内廷宦官与外廷官员互相制约及平衡的一种双轨政治体制。
皇帝、内阁、司礼监组成了一个不等边三角形,其中皇帝高踞于顶端,内阁和司礼监位于底边的两端,孰长孰短,孰强孰弱,完全视皇帝与其关系的密切和信任程度而定。内阁主要通过“票拟”加强皇权的统治效能,而司礼监则主要通过代皇帝“批红”来监督和制约内阁的权力。“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与其说是要太监代为处理国政,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因而司礼监的主要职能是保卫和巩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内阁作为皇权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力中介,弥补了由于罢相而带来的皇权统治效能下降这一缺陷,而司礼监又发挥了稳定和巩固皇帝独裁统治的重要作用。——宋佳:《明代内阁、司礼监与皇权之间的关系》,《黑龙江史志》,2011年第15期
包诗卿:洪武时期,随着宰相制度的废除,以司礼监为代表的宦官逐渐成为皇帝在内廷倚重的重要势力,宦官对明代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仁、宣时期,票拟制度开始形成,即章奏由大臣拟旨,再由宫内易红批出。因章奏繁多,皇帝为省事起见,遂交给太监代为批红,于是有文书房、内书堂之设。宦官的识字能力、个人修养及政务处理能力由此日益重要起来。对宦官进行系统的培养和教育,可以使他们能在皇帝年幼或怠政时,保证权力中枢的正常运作。自明代中叶以后,宦官作用日渐突显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包诗卿:《明代宦官教育新析》,《史学月刊》 ,2013年第10期
2024-12-31 21:16:46
2024-12-31 21:14:31
2024-12-31 21:12:16
2024-12-31 21:10:01
2024-12-31 21:07:45
2024-12-31 21:05:30
2024-12-31 21:03:15
2024-12-31 21:00:59
2024-12-31 20:58:44
2024-12-31 20:56:29
2024-12-31 20:54:13
2024-12-31 20:51:58
2024-12-31 20:49:43
2024-12-31 20:47:28
2024-12-31 20:45:12
2024-12-31 20:42:57
2024-12-31 20:40:42
2024-12-31 05:39:06
2024-12-31 05:36:51
2024-12-31 05: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