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女儿胡友松:26岁嫁75岁的李宗仁,婚后三年守寡,她图什么?
2025-01-18 03:10:40
跨世纪的剧场魔术大师-普契尼
他是意大利一个五代音乐世家的孩子,
小时候并没有显露出特殊的音乐天分,
反而相当顽皮,一天到晚四处游荡,
恶作剧是他最喜欢的事...
上课时漫不经心,活泼好动又任性而为,
对于这样一个小捣蛋,老师曾说:
“他来上学只是为了要把裤子磨平而已。”
幼年时期的小鬼在音乐的表现上也是平平,
甚至被另一位老师说:
“音乐世家已经在这一代结束了!”
这个平凡的孩子,
在日后却被公认为是
继威尔第之后最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他,就是
普契尼
吉亚卡摩·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全名是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
于1858年12月22日生于意大利卢卡
他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共有作品12部,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著名的有《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
生平经历
普契尼出身音乐世家,但家境贫寒,早年丧父。从亡父的学生安杰罗尼和故乡鲁加的其他音乐家学习。
10岁开始当唱诗班歌童,14岁任教堂管风琴手。
1880年入米兰音乐学院,1883年毕业。
1884年创作第一部歌剧《群妖围舞》其后一直致力于歌剧创作。
共有作品12部,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著名的有《、玛侬 . 菜斯科》(成名作,1893)、《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
代表作品
《蝴蝶夫人》——新题材的尝试
普契尼:蝴蝶夫人
知乐古典音乐 - 52部值得听的歌剧
《蝴蝶夫人》是普契尼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
该剧以日本为背景,叙述女主人公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结婚后空守闺房,等来的却是背弃,乔乔桑以自杀了结尘缘。
《蝴蝶夫人》具有室内抒情风格。它不追求复杂的剧情和外在的舞台效果,而是全力气刻画女主人公乔乔桑的心理活动。
不仅直接采用日本民歌来表明乔乔桑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还巧妙地把日本旋律同意大利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丝毫没有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
乔乔桑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是普契尼歌剧中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也是歌剧选曲中最常见的女高音曲目。
它运用较长的宣叙性的抒情曲调、把蝴蝶夫人坚信平克尔顿会归来与她幸福重逢的心情,描写得细腻贴切,体现了普契尼这位歌剧音乐色彩大师的高超创作手法。
但是,据记载,《蝴蝶夫人》的首演变成了一场观众的闹剧,嘲笑和嚎叫声淹没了音乐,一些人甚至大喝倒彩,并歇斯底里地谩骂,闹得演出不得不中途停演。
对此,普契尼非常伤心和失望,但他没有失去信心,他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他个人对戏剧的处理以及手法运用还不够精炼的缘故,也有观众审美口味的差异及对新风格不适应的原。
于是普契尼便将《蝴蝶夫人》进行了较大的删改,并于1904年5月在意大利的布雷西亚再次公演。这次公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空前成功。从此,普契尼的这部抒情歌剧便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盛演不衰的剧目之一。
受到美国人热烈欢迎的——《西部女郎》
帕瓦罗蒂演唱《西部女郎》选曲
普契尼在美国访问期间,曾看过贝拉斯可所写的舞台剧《西部女郎》,他对这出舞台剧的内容极为喜欢,所以当他回国前,大都会歌剧院邀请他写一部新歌剧时,他就决定要以《西部女郎》为蓝本。
返抵意大利后,他立刻找剧作家编写歌剧剧本。1908年秋,剧本完成;1910年7月底完成全剧。同年12月,歌剧版《西部女郎》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进行首演。
剧情讲述了在美国西部矿区奋斗的人们,对遥远故乡的思念;以及这批过着牛仔式生活的人们,不对找寻心灵的寄托,后来在一个教育他们识字、甚至为他们布道的女老师明妮身上,找到了救赎之路的故事。
《西部女郎》使容易感动的美国人,为祖国的奋斗历史激动万分。演出自然大获成功,而普契尼也接受了剧院经历所赠送的纽约“指挥之冠”。
《图兰朵》——未完成的遗作
Turandot: Nessun Dorma (普契尼:图兰朵:今夜无人入眠)
Luciano Pavarotti/Emerson Buckley/Symphony Orchestra Of Emilia Romagna "Arturo Toscanini" - Luciano Pavarotti in Concert
《图兰朵》是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其为人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图兰朵》的原始作品,是一篇名为《杜兰铎的三个谜》(即《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故事》)的短篇故事,选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日》(可不是我们熟知的《一千零一夜》哦)
由于戏剧的背景是古代中国,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但其他方面并无中国特色。他在剧中广泛运用了欧洲的古调式,有些表现性强的场面,运用现代和声,形成不协和的多调性结合。
该剧本最著名的改编版本是由普契尼于1924年作曲的同名歌剧。普契尼在世时未能完成全剧的创作。
在普契尼去世后,弗兰科·阿尔法诺(Franco Alfano)根据普契尼的草稿将全剧完成。
1926年4月,当《图兰朵》在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在第三幕临近结尾时放下指挥棒,转向观众低声宣布:“大师的作品在这里结束。
在这部作品里他坚持了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摆脱了原著的象征性,使全剧充满生活气息,人物都是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
他在这里一反过去常采取的抒情室内风格,恢复了几乎被人忘却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有雄伟的合唱、辉煌的独唱段落、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等。
其他一些剧作家和作曲家也曾改编该剧或为其创作音乐,其中包括作曲家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和中国当代剧作家魏明伦。歌剧吸收了江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带有浓郁的东方韵味。
普契尼的创作有真实主义倾向,多取材于下层市民生活,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他们的同情,但有时对中下层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缺乏更深刻的社会思想。
音乐语言丰富、旋律优美明媚,具有及强的歌唱性。配器与和声技术高超。剧情遵循“有趣、惊人、动人”的原则,善于驾驭舞台戏剧效果。
普契尼终究成了最后一位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他的逝世结束了真正的大歌剧时代。
自他以后,
确实没有人能在歌剧作曲方面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普契尼曾写道,
“在我看来,一个艺术家就好像是一个透过眼镜观看美景的人,当他呼气时眼镜就被水汽弄模糊了,因而挡住眼前的美景。他拿出手帕擦他的眼镜,但刚一呼气,纯粹的美景又消失了。”
普契尼最恨的莫过于带雾气的眼镜了。
普契尼一生写了十二部歌剧。
他把音乐贯穿到整部歌剧中去,
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也使歌剧的戏剧效果和音乐效果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025-01-18 03:10:40
2025-01-18 03:08:25
2025-01-18 03:06:10
2025-01-18 03:03:55
2025-01-18 03:01:40
2025-01-18 02:59:25
2025-01-18 02:57:10
2025-01-18 02:54:56
2025-01-18 02:52:41
2025-01-18 02:50:26
2025-01-18 02:48:10
2025-01-17 11:31:54
2025-01-17 11:29:39
2025-01-17 11:27:24
2025-01-17 11:25:09
2025-01-17 11:22:53
2025-01-17 11:20:38
2025-01-17 11:18:23
2025-01-17 11:16:08
2025-01-17 11: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