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凛冬将至,心之所至
2025-05-14 01:09:04
日军囚笼政策是如何形成的,彭老总破袭正太铁路抓住敌人命脉
1
1939年,中国抗战正处于最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法西斯趁着德国横扫西北欧,英、美无暇东顾之机,急吼吼地想要赶紧征服中国,南进太平洋。
可几番较量下来,日军渐渐发现,全面占领中国或者说逼迫中国人投降不过是他们的南柯一梦。
一方面,日军对国民政府陪都重庆进行持续轰炸。除了在军事上实施打压外,在政治上又采取诱降策略,导致国民党统治区妥协和悲观的情绪越来越严重。
另一方面,日军对中共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始终无可奈何。
此时已由不得日军不着急,赶紧调集重兵到华北,决心要彻底消灭华北的八路军。同时,还调来了一位狠角色担任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
多田骏在日本侵华史上是个比较有名的人物,素有“中国通”之称,之前长时间在中国尤其是东北活动。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实行所谓的“东北治安”便是由多田骏具体负责。那时候他的军衔还是个少佐,走到哪都带着川岛芳子。两人表面上是干爹和干女儿的关系,可实际上连日本当时的报纸也在骂,一对奸夫淫妇协同制造了“伪满洲国”。
因此,多田骏在炮制“伪满洲国”的时候,有一套比较熟练的手法,怎么样拉拢汉奸,怎么样建立地方伪政权等等。
1939年以后,日军停止在中国大规模正面战场进攻,侧重于“治安战”。华北方面军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肃正治安”,即把当地的八路军游击队镇压下去。
2
多田骏走马上任之后,马上提出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他跟自己的手下说,八路军擅长打游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次我们要把整个华北变成一张大大的渔网,把灵活机动的八路军分割在一个个网格状的“囚笼”里,让他们动弹不得。
那么,“囚笼政策”具体如何实施呢?简单地说,就是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把整个华北分割开来,不断压缩八路军的活动空间;然后一块一块、一口一口地吃掉整个华北的抗日武装。
当时的多田骏已经年过花甲,上了年纪了,就是想在剩余不多的职业生涯里再干出点“漂亮的成绩”。所以这个政策一提出,他马上就指挥手下大修铁路、公路,建炮楼、挖壕沟,干的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可问题也来了。首先是大兴土木的钢材、水泥、枕木等物资短缺。他下令不遗余力地从东北、天津等地大规模调运。
其次,除了物资,修筑这么多工事的劳工从哪儿来呢?多田骏也不怕,他下令直接抓中国劳工,强迫他们为日军服务。
就这样,一条条铁路和公路开始横亘在华北大地上,成为日军掠夺的工具,也成为日军对付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特殊武器。
据说,当时华北的老百姓形容“囚笼政策”简直就是“出门上公路,抬头见炮楼”,一举一动都暴露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几乎无处躲藏。
连老百姓都藏不住,更何况拎枪带炮打游击的八路军呢!
3
不得不说,这个计划确实抓住了八路军的软肋。
“囚笼政策”最突出的特点,也就是后来刘伯承总结的那样,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然后把整个的华北地区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切断了八路军游击的可能性。使得八路军不能够像以前那样从一个地方跳到另外一个地方,补给也变得非常困难。
敌后根据地也被不断地压缩,从1939年的好几十个县城,到1940年就剩下偏远地区零星的几个小县城了。互相之间的联系也变得非常困难。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一开始日军被华北敌后善于打游击战的八路军打得非常丧气。可自从多田骏搞了这个“囚笼政策”,他们便尝到了甜头,整个日军气势大振,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克制八路军的窍门。当时不断有日军获胜的战报送到多田骏手里,老谋深算的他也很满意,认为自己决策相当之英明。
4
再看八路军这边的情况。
当时华北地区的八路军最高军事领导人是朱德和彭德怀,可因为中共中央开始筹备七大会议,毛主席致电前方,要求作为政治局常委的朱德回到延安协助党中央工作。
这样一来,前方指挥八路军的重担就压在了彭德怀一人身上。
听说朱德要离开,彭德怀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方面是因为日军的“囚笼政策”正疯狂肆虐,八路军还处于束手无策的阶段;另一方面他和朱德并肩指挥八路军作战三年,两个人早就形成了默契。正要商量对付日军的策略呢,这会儿走了,彭德怀的压力可想而知。
对于出身贫苦的彭德怀来说,最让他接受不了的是老百姓生活的苦,所以一听到老百姓被抓去给日本人当劳工,没得吃没得睡,他的心里更不是滋味。
我们都知道,彭德怀出生于一个非常贫苦的家庭,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名言是:
我从小饿怕了,知道挨饿的滋味,所以总是担心老百姓挨饿。
1938年刚进入山西的时候,彭德怀见到一个老农民,看他满面菜色,就问他生活怎么样。
那个老农民跟他说,他在民国元年那年曾吃过一次肉。当时是给县太爷抬轿子,县太爷说他们轿夫比较辛苦,赏你们几斤肉吃。自那以后,直到现在都没吃过肉了。
彭德怀一算,老农民已经27年没吃过肉了。他非常感叹,我们的人民太苦了!因此他要求部队一定要跟群众同甘共苦,不能搞特殊化。而他自己的艰苦朴素,在全军也是出了名的。
说到体恤百姓疾苦。不得不说,其实彭大将军原名并不叫彭德怀,而是叫彭得华。
至于他为何改名,其中还有个他嫉恶如仇,甚至还差点让他命丧黄泉的故事。
5
1916年,18岁的彭德怀进入湘军当兵,由于作战勇猛,几年之后他升任为连长。很多人不知道,当时的他还秘密组织了一个“救贫会”,专门替受欺压的贫苦百姓出头。
到了1921年,彭德怀所在的连队途径一个名叫注磁口的小镇,在那儿短暂的驻扎。有一天吃过晚饭,他和当地的村民们闲谈了起来。当时有个村民跟他诉苦说,当地的一个恶霸地主欧盛钦仗势欺人、横行霸道,比土匪还可恨。
彭德怀一向嫉恶如仇,焉能不怒。但当时他不动声色。匆匆回到驻地后,他立马派出几个“救贫会”的会员,趁着夜色潜入欧盛钦的家中,秘密地将他处决了。事后他们还张贴了匿名布告,列举了欧盛钦的罪行。
恶霸地主欧盛钦被杀一事很快就传遍了全村,当地的百姓人人拍手称快。并且直到彭德怀率队离开小镇,也没有人把这件事联系到他的身上。
可谁也没想到,三个月过去了,这件事竟然被人告发。
欧盛钦的哥哥是一个高级少将参议。当事件被披露后,彭德怀被审判要求抵命。这个时候由于他的一些老上级对他还是比较照顾的,便有意让他逃脱了。
在这之后,彭德怀为了进一步从事军事活动,或者说延续他的军人生涯,他报考了湖南讲武堂。而这个时候如果再用原来的名字显然是不行了,于是他给自己改名“彭德怀”。
正如他后来跟妻子说过的那样,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我彭德怀要做一个有道德为人民多做好事的人,所以我的名字以后就改成了彭德怀。
6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彭大将军改名后,更加以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人民的苦难作为自己的苦难。所以,面对这“囚笼政策”,彭德怀急得吃不下、睡不着,坐卧难安,他甚至在八路军总部作战室的墙上,让参谋人员挂上了一副标注有华北正太铁路线的地图。
他独自坐在作战室里,翻阅各种敌情资料,长时间对着地图沉思。
这段时间日军华北方面司令官多田骏正命令日军沿着铁路线和公路线蚕食,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
彭德怀眉头紧锁,终于有一天,他盯着一条条的铁路,心想,有了。
刚开始,他只是想破袭正太铁路。因为“囚笼政策”的关键就在于交通线,通过交通线把八路军军民分割封锁,而有了交通线日军的行动也更加便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打破敌人的“囚笼政策”,就必须破坏交通线,破坏日军的优势。
那么为什么要选正太铁路呢?因为正太铁路的位置很关键,它连接同蒲和平汉两条铁路,同时也是连接封锁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之间的关键线路,也是日军运送物资的一个交通要道。所以,破袭正太铁路能够很好地起到破坏“囚笼政策”的效果。
8
1940年8月20日,下了点小雨,作战室里的彭德怀和所有的参谋人员都屏神凝气,等待着八点钟的到来。
参战各部队的八路军战士,已经踏着夜色在青纱帐的掩映下悄悄抵达了作战位置,就等着作战室下达命令。
八点钟一到,但见一颗颗信号弹划破了华北大地漆黑寂静的夜空。
顿时,枪声喊杀声连成一片。埋伏已久的八路军战士,对日军发起了猛攻。一场以毁掉铁路和公路交通线、端掉敌军炮楼据点、炸毁煤矿补给站等为目标的破袭战按照预定的方针正式打响。
正太铁路破袭战真正体现了八路军游击战和人民战争相结合的特点。破袭之前,晋察冀和晋冀鲁豫部队秘密向铁路沿线集中,当时下达的命令是将正太铁路搞得不剩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而这个庞大的计划,若不动员老百姓是根本办不到的。
因为当时八路军既没有汽车,也没有火车,而且他们的战斗重心是攻打正太铁路周围的各个据点,包括攻下娘子关要塞,根本腾不出多余的人手或精力来破坏铁路,运走铁轨和枕木。
这时候,也只有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了。当时他们动员了铁路沿线的几十万老百姓,人人上阵,一个人扛一根枕木,扛回家当柴火烧。而铁轨则拖到八路军的兵工厂,用来制造军火。
日军回过神来后相当震惊,因为他们跑到铁路线上一看,整条铁路线上只剩下路基,连一根铁轨一根枕木都没有了。也就是说,整条正太铁路不翼而飞了。
9
这一仗整整打了一夜。8月21日黎明时分,八路军总部的电台终于滴滴答答地响了起来,前方的战报传回来了。
战果究竟如何呢?连克四座碉堡,完全占领一个矿,全歼守敌200多人。这个结果让焦急等待了一夜的彭德怀和参谋们兴奋了起来,尤其是彭德怀,一整夜的表情严肃,终于有了点儿笑意。
在他看来,比起破坏铁路的战斗,更让他兴奋的是一个个碉堡炮楼被拿了下来。扒铁路相对来说容易,只要拿下据点,军民一条心把铁路拆了就是了。
而炮楼那可都是日军重兵把守的地方,怎么一夜之间也能拿下来呢?
当然,当时彭德怀要求部队也要打一些攻坚战,过去游击战主要是日军出来了,伏击打一下,打完就撤。
而攻坚战则是硬攻据点,这在当时来说难度确实是比较大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八路军几乎没有火炮,连迫击炮也非常少。那么只有靠送炸药包,选特种射手这种土办法了。也就是说,依靠枪法好的战士拿着普通步枪瞄着日军的枪眼打,进行微弱的火力压制,从而掩护其他战士架起云梯往碉堡送炸药包。
10
这场轰轰烈烈的破袭战很快引起了多方关注。当时在华的外国记者纷纷赶来,在报道中详尽描述了当时的战况。
比如来自美国的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她是这么报道的:
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敌人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被八路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华北日军更是把这场战役称作“挖心战”,还把每年的8月20日战争开始的这一天定为“挖心战”日。
确如史沫特莱的报道那样,正太铁路整个都消失了,这对于日军当时给山西补充给养,从山西运输战略物资的这个交通线就没有了。而且不仅仅是正太铁路,包括一些煤矿的损坏,对于日军的物资这方面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而这一切,是日军预想不到的,也从未想过会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11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次破袭战会被称为“百团大战”呢?
要知道,彭德怀原本只计划在此次破袭战中调动22个团的兵力。然而战局的进展却让人很吃惊,足足有105个团参加战斗。据说当时作战科科长王政柱难掩激动地汇报后,参谋人员很惊讶,要求作战科仔细把数字查对一下。彭德怀大手一挥说,不管一百零几个团,这次战役就叫“百团大战”好了。
当天下午,彭老总在给各兵团和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最先使用了“百团大战”这一名称。
话虽这样说,可彭德怀自己也感到有些不解,自己明明只计划调动22个团,可怎么打着打着一下子多出了80多个团呢?
这也说明,战争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随着战役规模越来越大,刚开始只是22个团破袭正太铁路,后来就不光打正在铁路了。晋察冀部队集中主力打同蒲铁路,晋冀鲁豫部队还袭击了平汉铁路,对日军各个交通线,整个华北地区都发起进攻。因此参战的八路军部队也就越来越多,后来甚至发展到了105个团。
“百团大战”打响之后,很快就收到了来自抗战各方面肯定的消息。当时毛主席在给彭德怀的贺电中是这么说的:
“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组织一两次?
当然,那时候还是国共合作抗日的阶段,蒋介石同样也发来了嘉奖电:
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
可谁都没想到,老蒋的嘉奖电墨迹都还没干,他表面上夸着彭德怀,内心却心怀鬼胎,做了件见不得人的事情。
12
彭德怀一家有兄弟三人,抗战刚开始的时候,他有一个弟弟到了延安,希望到八路军工作。
彭德怀历来很注重影响,严格自律。他对弟弟说,我在八路军担任副总司令,现在却给自己的弟弟安排工作,不好安排。
同时他让弟弟先在延安学习了一段时间,最后让他还是回到家乡去,在家乡同样能开展活动。
到了1940年,国共关系已经很紧张了。这个时候蒋介石要求肃清“异党”,这是他的策略,不直接称呼共产党,而是用异己的“异”。因此在彭德怀的家乡湖南湘潭县,当地的国民党特务机关袭击了他的老家,他的一个弟弟当场被打死,一个弟弟被抓住之后很快被杀害了。
蒋介石为何要暗杀彭德怀的家人,这个不用多说,那就是内心对共产党和八路军实力的壮大十分警惕。
由于信息不通,彭德怀并未在第一时间得知这一噩耗,此时他正指挥“百团大战”与日军在激战中。
就在彭家遭血洗的第三天,被破袭战打得焦头烂额的多田骏已经组织日军发起报复性扫荡,他气急败坏地叫嚣说,要活抓彭德怀,活抓!
13
而在亲人遇害半个月后,彭德怀终于得知了这一噩耗。据说那一刻他眉头紧锁,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一个人呆呆地站着,伫立了很久很久。
然后,他给蒋介石发出了一封电报,开门见山地质问,我在前方抗战,你为什么杀害我的家属?
然而,电报发去之后,蒋介石却根本不予不睬。
因为当时蒋介石的政策就是限制“异党”活动,对共产党地下组织,包括当地有些进步分子进行镇压。这在他看来已经是常态了,根本不理会这事。
但痛失亲人这样的噩耗传到正在前线指挥的彭德怀耳中,有没有影响他在战场上的指挥决策呢?
我想,这个肯定是有影响的。但以彭德怀的个性来讲,他是绝不允许把私人感情带到工作当中去的。所以即便是再悲痛,他也只是把它和仇恨深深地埋在心中。
事实证明,尽管蒋介石不地道,但彭德怀还是心怀天下,在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中,共进行了大小战斗1824次,击毙击伤日军20645人,端掉日伪军据点2993个,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炸毁桥梁、车站、隧道等260多处、煤矿5座。
彭德怀对阵多田骏,“百团大战”对阵“囚笼政策”,结果昭然若揭。
14
从“百团大战”本身来讲,它是一个军事行动上的胜利,这是可以肯定的。
八路军以极劣势的装备,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战果,这在战争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另外,“百团大战”更重要的是它的政治意义。因为在当时,抗战正处于最艰难的阶段,日本的“囚笼政策”对整个八路军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整个中国的抗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现了一些妥协投降的声音,当时已有传言说蒋介石和日本达成要在7月份在长沙进行停战商谈的备忘录。
因此,有了这样一场胜利,可以说对于振奋全国的抗战情绪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场气势恢宏的百团大战,同时也让不可一世的多田骏尝到了八路军的厉害。
1941年4月,多田骏被撤职,消灭八路军的痴心妄想,更是化为泡影。可日军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派来了一位更加凶狠的角色——冈村宁次。他调集数万日军实施“铁壁合围”,对华北展开了更加残酷的大扫荡。
不过,在彭大将军的带领下,日军就是再狡猾,也没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军民经过14年的浴血抗战,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而自朱老总回延安,左权将军牺牲后,彭老总独力承担了整个敌后抗战,为我国反抗外来侵略特别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是:
山高路远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2025-05-14 01:09:04
2025-05-14 01:06:48
2025-05-14 01:04:33
2025-05-14 01:02:20
2025-05-14 01:00:04
2025-05-14 00:57:48
2025-05-14 00:55:33
2025-05-14 00:53:18
2025-05-14 00:51:02
2025-05-14 00:48:47
2025-05-14 00:46:32
2025-05-14 00:44:17
2025-05-14 00:42:02
2025-05-14 00:39:47
2025-05-14 00:37:32
2025-05-14 00:35:17
2025-05-14 00:33:01
2025-05-14 00:30:47
2025-05-12 20:35:17
2025-05-12 20: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