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小说学术档案》连载之九: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2025-01-17 10:53:38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
文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沿用古文州之文而得县名。位于甘肃省最南端、与四川、陕西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是甘肃的南大门。东南与四川青川县、平武县接壤,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九寨沟县,北接武都区。面积4994平方公里,总人口24.04万人,辖14镇、5乡、1民族乡,305个行政村。
文县素有“陇上江南”、“千年药乡”、“甘肃的西双版纳”等美誉,拥有1个国家森林公园(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湿地公园(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同时文县也被誉为“大熊猫的故乡”,境内大熊猫数量约占全国数量的十分之一,拥有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文县尖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文县名优特产有文县绿茶、文县纹党、柿饼等,风景名胜有文县天池、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等。文县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甘肃省文明县”等称号。
中文名称
文县
外文名称
Wenxian County
别 名
文州、陇上江南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甘肃省陇南市
下辖地区
城关镇、碧口镇等20个乡镇
政府驻地
城关镇
电话区号
0939
邮政区码
746400
地理位置
甘肃省最南端
面 积
4994平方公里
人 口
24.04万人
方 言
中原官话秦陇片、西南官话成渝片、白马语
气候条件
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
著名景点
文县天池、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等
车牌代码
甘K
历史沿革
文县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据考古发现堡子坝朱家台黄土坪文化遗址、石鸡坝哈南寨坪文化遗址等十处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址。
战国至西汉初为氐族所居。《史记·西南夷传》“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时置阴平道,属广汉郡。汉安帝永初二年(108)改广汉北部都尉为广汉属国都尉,治阴平。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
三国时期,阴平一带初属魏。蜀汉建兴七年(229)诸葛亮遣陈式攻克武都、阴平二郡,蜀汉阴平郡领阴平、刚底、甸底、广武四县;炎兴元年(267年)魏将邓艾攻下阴平后,偷渡阴平、奇袭成都,蜀汉灭亡。
西晋初年废阴平郡,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复置,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年)阴平属雍州,下统阴平、平武二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又改属梁州。晋怀帝永嘉六年(312)阴平郡郡守董冲逐太守王鉴,以郡降于“成汉”政权。汉民大部流移入蜀。氐羌人属仇池氐王杨芪搜统治。
东晋十六国杨氏世代居住此地,虽先后臣属于成汉、东晋、后赵、前秦、刘宋、北魏等南北政权,接受其封号,但实际上未置郡县。442年,杨难当族弟杨广香在阴平一带立“阴平国”。至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平蜀,在文县西元置阴平郡领曲水一县。又于文县西南置葭芦郡领建昌、正西二县。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周明帝二年(558)三月以阴平、葭芦二郡置文州,治建昌。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芦北、阴平二郡,以建昌、曲水、正西三县属文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州为郡,阴平郡辖县曲水、长松、正西三县。实行郡、县两级制。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州置文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建立道制,文州属剑南道,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文州改置阴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复置文州。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改属山南西道。唐僖宗文德初(889年)改置威戍节度使领文、扶二州。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入蜀。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文州归为蜀地,先后由三个政权所统属:前蜀王建十九年,后唐占川九年,后蜀孟知祥占川三十二年。后蜀清泰元年(934年)文州被撤。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灭蜀复置文州,隶西川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改属为利州路。后改属利州西路,利州西路与利州路时分时合,文州改属频繁。端平三年(1236)文州在蒙古军战乱中州郡县俱废。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又复置文州,属吐蕃宣慰司脱思麻路礼店文州蒙古汗儿军民元帅府,后裁府仍文州。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降文州为文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府阶州。洪武六年(1371年)县又设守御千户所,隶陕西行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隶秦州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裁县归所,属阶州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又改置文县,县城有县令,所城守御千户所为守御。
清顺治初仍置文县,隶陕西巩昌府阶州辖。顺治十六年(1659)裁去千户所。康熙六年(1667)陕西与甘肃分治,设甘肃行省文县从属甘肃省。雍正六年(1728年)开始对部分省、府境进行大调正,文县直隶阶州,县境界己基本稳定。[2]
1912年文县隶陇南道,1913年后改渭川道。1931年文县属甘肃第一行政专员监察公署(驻岷县)。1944年,文县划归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武都)。
1949年7月26日,中共中央西北局组建武都分区,文县属之。12月11日文县和平解放。1950年文县属武都专区直辖。1950年下设6区47乡183个行政村。1953年改划为九区:兴文、丹堡、玉垒、碧口、临江、梨坪、桥头、石坊、中寨和70个乡。1955年调正为五区:兴文、丹堡、碧口、临江、石坊和35个乡镇。1963舟曲县博峪公社划归文县,县内置31公社。1983年底改置24乡为乡人民政府,碧口、城关镇人民政府,全县时为309个行政村。1984年4月省政府决定文县博峪划归舟曲辖。全县设两镇:城关、碧口,二十三乡:铁楼、尚德、横丹、丹堡、上丹、刘家坪、玉垒、范坝、店坝、肖家、中庙、临江、口头坝、尖山、桥头、屯寨、梨坪、舍书、石坊、石鸡坝、马营、堡子坝、中寨乡。
2004年,撤销横丹乡并入尚德镇,上丹乡并入丹堡乡,肖家乡并入中庙乡,店坝并入范坝乡,马营乡上半片并入中寨乡,下半片并入石鸡坝乡。屯寨乡改名天池乡。
2012年中寨乡撤乡建镇。2014年7月,桥头、临江撤乡建镇,文县共辖6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2015年临江乡、桥头乡撤乡建镇。2016年,梨坪乡、天池乡、堡子坝乡、石坊乡、石鸡坝乡、丹堡乡、中庙乡、范坝乡撤乡建镇。
风景名胜
文县境内有三国古战场遗址,邓艾偷渡阴平凿山修筑的古栈道、忽必烈之子阔端攻陷文州后焚毁的古代城廓、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与清军战斗过的中寨、屯寨、铁楼寨、哈南寨"四大边寨",有朱元障本征伐蜀连连攻破的"临江关、火烧关、五里关、玉垒关、悬马关"等五大雄关和南起甘肃四大名镇之一古称小苏州的碧口-范坝-店坝-对树沟-摩天岭-凋楼河-清凉寺-永宁寺-凤凰山、让水河与丹堡河构成的百里自然风景区,有白马河60里白马民族风情区、位列中国四大天池之一的洋汤天池(文县天池)-天池生态公园近30个自然景观群。
文县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文县以北约100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峡谷中,包括洋汤天池、盆景池、饮马池、黄岭沟,共同形成一个大的景区,其中的洋汤天池系全国四大天池之一。洋汤天池方圆40多华里,形如葫芦,九曲十八弯,周围奇峰竞秀,松柏峥嵘,湖面千顷碧波,映红漾绿,并以诸多神奇美好的传说和“天池三绝”著称,是国内有名的高山明珠。文县天池是由于远古时期的地壳活动,致使地壳断裂,洋汤河河道被堵截,于是在海拔高度为2400余米的天魏山上,便汇成了状如葫芦的一湖碧水,文县天池有九道大湾和一百零八个小湾,方圆20公里,水深97米,水域面积80公顷。
白马河景区
白马河景区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位于文县城西3公里白马河的铁楼藏族乡境内,是古白马氐的后裔白马藏族聚居区。生活在这里的白马藏族人民秉性耿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生活衣着、婚丧祭祀至今保留着古老习俗。
白马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中的民间舞蹈“池哥昼”,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池哥昼”,也叫“神面舞”。“池哥”是白马人对“面具”的读音,“昼”译成汉语为跳,即跳“面具舞”的意思。这种面具舞被赋予了祈祷丰收、安宁、驱恶辟邪的意思。白马藏族同胞“池哥昼”(面具舞),场面庄重热烈,既有神秘的宗教气氛,又充满浓郁的娱乐色彩,极具历史和民俗研究价值。神秘的面具舞无不诉说着白马人世世代代生活的艰辛,这些闪耀着民族精神的魂魄,经历悠悠岁月的无情蹂躏,穿越历史的长河,一直沿袭至今。
白水江保护区
白水江保护区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78年,位于甘肃省最南端,行政区划上隶属陇南市武都区、文县的9个乡镇。总面积为18379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7.3%。主要任务是保护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区内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约占全国数量的十分之一)、金丝猴、羚牛、豹等10种,二级保护的42种。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大熊猫保护区之一。1993年7月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2000年11月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黄林沟
黄林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未开发)位于天池乡境内,是白龙江上游支沟,海拔在1600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集高山湖泊、翠海、彩林、奇峰异石、动植物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群山环绕,溪水潺潺,景色秀美,被称做“九寨沟黄金旅游线上的璀璨明珠”。
2025-01-17 10:53:38
2025-01-17 10:51:23
2025-01-17 10:49:09
2025-01-16 18:37:34
2025-01-16 18:35:18
2025-01-16 18:33:02
2025-01-16 18:30:46
2025-01-16 18:28:31
2025-01-16 18:26:16
2025-01-16 18:24:01
2025-01-16 18:21:46
2025-01-16 18:19:31
2025-01-16 18:17:16
2025-01-16 18:15:01
2025-01-16 18:12:46
2025-01-16 18:10:31
2025-01-16 18:08:16
2025-01-16 18:06:01
2025-01-16 18:03:46
2025-01-16 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