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拉克司奈斯
2025-01-06 11:25:19
抗美援朝之反绞杀-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建立
为了迫使中朝方面接受,接受美方的无理要求,和军事分界线的划分。1951年8月18日开始,李奇微指挥,“联合国军”发动了夏季攻势。“联合国军”在正面战线发动进攻的同时,凭借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以攻击铁路线为主要目标的“绞杀战”,对朝鲜北部的交通运输线,实施全面轰炸和封锁,妄图摧毁中朝军队后方运输补给线,使其陷于弹尽粮绝的困境。
1951年4月的一天,北京中南海西花厅,政务院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正在等候从朝鲜前线匆匆赶回的志愿军副司令员,他就是洪学智。
洪学智受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委派,专程向周恩来汇报,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的设想。
朝鲜战争时,美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海军,以及机械化的陆军。而志愿军入朝初期,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朝鲜半岛投入了1000余架飞机。将轰炸封锁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后方,作为其整个侵朝战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志愿军整体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没有空军参战,且严重缺乏防空武器。因此,美国空军,在志愿军前后方肆无忌惮,给志愿军后勤工作带来极大威胁。
美军情报官们,研究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后勤系统。认为在朝鲜北方,没有足以支持战争的,重要工业。主要作战物资,均需由中国的东北地区,和苏联的西伯利亚运入。
因此,美军轻轰炸机,重点攻击公路上的卡车,这些轰炸机昼夜不停地,超低空搜索、扫射志愿军车队。
第一批志愿军入朝时,共有运输车1300多辆,短短一周就损失了200多辆。其中80%以上,是被美军轰炸机击毁的。
志愿军补给困难的状况,严重地限制了,志愿军作战的组织与实施。能不能根本解决,战场运输补给的难题,成为关系到志愿军,能否取得胜利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代战争更是,双方后勤能力的比拼。
在朝鲜战场上的美军,构建起完善的补给体系,平均13个后勤人员供应一个兵。而志愿军1个后勤人员,大体要供应6到10个战士,很多时候只能靠人力畜力运输,前线部队的弹药给养,和御寒棉衣时常难以保障。
这段历史画面拍摄于1950年圣诞节,在天寒地冻的朝鲜,美军前线士兵不仅穿着厚实的棉衣,还能吃上后勤部队,用吉普车送来的圣诞大餐。
在当年美国军方的宣传影片中,展示了1950年前后,中美两军的御寒冬装。
与里三层外三层,皮靴、手套、防寒帽一应俱全的美军相比,只有一套单薄棉衣的,志愿军军服看起来异常简陋。
第二次战役,第9兵团直接入朝,没有换北方的服装。如果我们后勤运输能力很强,那可以直接送上去,那就不会冻死冻伤那么多。
在组建志愿军时,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专门指定东北行政区,为志愿军总后方基地。由东北军区后勤部,向前方派出保障机构。由于志愿军运输能力弱,又没有空军掩护,战场运输相当困难。
战士们总结了朝鲜战场上的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无子弹打,三怕负伤后抬不下来。
这三怕,说的都是后勤保障问题。加之“联合国军”在撤退时,普遍实行焦土政策。志愿军能缴获的物资,也微乎其微。
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西线美军在战场上扔下的汽车,少说也有2000辆,当时战士们看了非常高兴。漫山遍野,扔的都是汽车、物资。可是,没过几个小时,还没有来得及运走呢,成百的美军飞机飞过来扔下燃烧弹,基本上全部烧掉了。
彭老总后来记述道“十不存一,甚可惜。”
为了解决战场运输补给的,困难问题。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就从国内紧急动员,200辆商用汽车,和600辆大车入朝。
周恩来致电斯大林,借用苏军汽车约1500辆,为志愿军运输物资。
1951年1月22日,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在沈阳召开了,志愿军第一次后勤工作会议,由时任东北军区副政委李富春主持,周恩来、聂荣臻、杨立三、吕正操等人,专程赴沈阳参加会议。
会议一致认为,抗美援朝战争,把我军后勤工作,推向了新的阶段。我军历史上,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转变后勤保障观念,适应现代化战争的新情况,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没有后勤保证,胜利没啥希望。所以,运输在朝鲜战争的地位,周恩来总理说,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
会议决定采取一切措施,建立兵站运输线,改变运输被动的局面,增调汽车2000辆、大车1000辆、手推车500辆加强运输。
此后,志愿军后勤工作,虽然有许多改进,但运力增长有限。随着入朝部队的成倍增加,后勤保障任务愈加繁重。
1951年5月19日,中央军委作出,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组建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周纯全为政委,张明远为副司令,负责管理朝鲜境内,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
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仅仅一个月,朝鲜就遭遇了,40年未有的特大洪水灾害,铁路桥梁遭到严重毁坏,公路桥梁一半被冲毁。
前方部队粮食告急,二线部队和机关,不得不靠稀饭和野菜充饥。后勤战线面临重大挑战。
刚刚上任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的洪学智,创造性地采取措施抢运物资。他与铁路管理总局协商,采用汽车运输和漕渡的办法,并将尚可通车的铁路连接起来,动用5个汽车团1100余辆汽车,和6个工兵团的漕渡工具,在平壤以北组织倒短运输。
倒短的意思,就是在铁路断的北段,卸下货物装汽车,把它运到铁路通的南段,卸下来,再装火车。
至1951年8月底,共1134车皮,约3.4万吨作战物资,被抢运过清川江以南,有效缓解了前方的粮荒。
经彭德怀批准,洪学智还组织二线部队,和畜力运输工具,到清川江及以北地区,抢运部队过冬服装。
由于洪学智的努力,1951的秋天,使美军感到很困惑的是,虽然,志愿军的后勤运输很困难,但我军比美军先换上了冬装。
下面的照片,来自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军飞行员指着的空袭目标,正位于朝鲜半岛北部。
1951年8月18日,在美军地面部队,发动夏季攻势的同一天,美国空军开始了,以摧毁朝鲜北方铁路系统,为主要目标的空中攻势——绞杀战。
早在两个月前的,1951年6月10日,新任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奥托.威兰上任第一天,就向美国空军参谋长,霍伊特.范登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地面战线的稳定,使美国空军,第一次有真正的机会来证明,空中威力除了支援作用以外,所具有的重大力量。”
这时,美第5航空队的实力,为12个大队又3个中队,各型飞机900架。美远东轰炸机指挥部,指挥3个战略轰炸机大队,和一个侦察中队,共115架飞机。美远东海军舰载航空兵,拥有各式飞机300余架。除陆战队航空兵,每天以96架次飞机,用于支援美第8集团军的地面作战外,其余作战飞机,几乎全部投入“绞杀战”的行动。
据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说:美军飞机对主要关键的地方,不分白天黑夜地轰炸。晚上照明弹,来回在空中打。他们采取了很多办法,炸弹除了原子弹没用,其它弹都用上了。
美军飞机集中攻击铁路线,企图在90天内,摧毁朝鲜北部的铁路系统。到1951年8月底,由于美军轰炸加上洪水冲击。朝鲜北部1200公里的铁路中,仅有断断续续的290公里能够通行。
1951年9月至12月,为了配合美军地面攻势,美空军集中力量重点轰炸,新安州、西浦、价川,铁路的三角地区。即整个朝鲜北部铁路,和公路运输的枢纽。
9月份通车只有9天。9到12月,美空军投弹投了3万8千多枚。什么概念呢?这一段70多公里这一段,不到两公尺,就投一个炸弹,几乎就炸平了。
9月7日,彭德怀在给,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的电报中,反映了前方的困难:“早晚秋风袭人,战士单着,近旬病员大增,洪水冲,敌机炸,桥断路崩,存物已空,粮食感困难,冬衣如何适时运到,在在逼人。”
面对朝鲜战场后方严峻的形势,周总理指示,减少弹药和杂品的运输,主要运输粮食和冬季服装。并指示改变铁路运输的包装办法,多用大型车辆运输,大大提升了运量。
为统一指挥铁路系统,反绞杀战斗争,经同朝方协商,成立了以刘居英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前方运输司令部。在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领导下,具体负责协调指挥,朝鲜北方铁路系统的抢修、运输和防空斗争。同时,在二线的各军,和各兵团直属队也被动员起来,加修、加固和拓宽了公路。
经过这些努力,使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从1951年底开始,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
志愿军铁道兵团,前身是成立于1948年7月的,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这支在解放战争中,锤炼出的特殊部队,于1950年11月入朝,在李寿轩副司令员,和崔田民副政治委员的指挥下,专门担负铁路抢修任务,管区铁路一度达到1000多公里。
为了加强铁路抢修,志愿军总部,给铁道兵部队,新调了5个新兵团,另外,还增加了9000人。原来铁道兵部队,大概是4万人左右,所以,这个时候,铁道兵部队差不多达到7万人。
根据敌机轰炸特点,铁道兵团采取以集中对集中,以机动对机动的抢修方针。
美军集中轰炸,平壤以北三角地区铁路时,志愿军铁道兵团,则集中抢修力量的一半以上,保证三角地区铁路的抢修。后来,美军改为不定区的机动轰炸,铁道兵团则以,一定兵力作为机动,以便保证其他地区随炸随修。
在重要车站,铁道兵团均修筑了迂回线,在重要桥梁地区,均修筑了简便桥。
在修复大型桥梁时,为了尽快通车,战士们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新办法——顶牛过江。
顶牛过江,就是两边都有火车头,这边火车头往那边送,顶着送过去,对方的火车头不上桥,把它接过去,只能车皮过桥,机车不过桥。
在修复清川江大桥的过程中,战士们又用木板垫浮桥,枕木排浮桥,油桶架浮桥等,各种方法进行试验。在连续奋战了30余昼夜后,最终创造出了,修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钢轨架浮桥法。并先后搭设浮桥12次。
今天炸了,修完了又炸,光修桥这个公里,达120公里,这就是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所以,铁道兵非常辛苦。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斗,志愿军抢修部队,保证了三角地区,和东西清川江、东大同江,三座桥梁的顺利修复。再度打开了美军,对三角地区的封锁。
美军无可奈何地承认,对铁路实行绞杀作战的效果,是令人失望的。凡是炸断了的铁路,很少是在24小时内未能修复的。
今天的清川江桥,依旧是是连通,朝鲜南北铁路的重要桥梁。当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了保护这座大桥,许多志愿军官兵,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座铁道兵烈士陵园,位于朝鲜平安南道安州市。1156名志愿军官兵,安葬在这里。其中,就有铁道兵,最著名的战斗英雄——杨连第。解放战争时期,杨莲第在铁道抢修中屡建功勋。以“登高英雄”著称。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他依然跟随部队来到前线。
1951年,杨莲第,作为志愿军战斗英雄,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1952年5月15日下午,杨莲第在清川江大桥检查工作时,一枚美军飞机投下的,定时炸弹突然爆炸。一块弹皮击中了,杨莲第的头部,他当场牺牲,时年33岁。后来,杨莲第被追认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极国旗勋章、金星奖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授他为一级英雄。
杨莲第牺牲了,对铁道兵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杨莲第是工人阶级,里边的优秀代表。
下面这位老人是杨莲第的父亲。1953年,他随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来到杨莲第生前所在的部队。这支部队被志愿军总部,命名为“杨莲第连”。纪念这位守护,铁血动脉的英雄。
在公路战线上,由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统一组织指挥,沿途修筑了许多水下桥,和8000余个汽车掩蔽所。采取这些措施,即减少了汽车的损失,又提高了公路运输效率。
修水下桥,都是用那个铁丝、或者石头,离水接触面,10公分、20公分,这么个距离,飞机看不到,但是我们汽车可以过。
1951年9月,在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统一组织下,志愿军二线各军,以及所有的,机关勤务人员、当地群众,全部投入抢修。
数十万军民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日夜奋战,公路、桥梁、渡口随炸随修,有效地保障了公路交通。
后勤部像打仗一样,把公路分一段一段。原来计划40天能够恢复的,最后,一个月就恢复通车了。
在朝鲜的土地上,恼羞成怒的美军,还投掷了上千枚,各类定时炸弹和地雷。
有个名叫郭金升的英雄,他自告奋勇,研究拆除炸弹的方法,被誉为“特等功臣”。他还担任拆弹培训班教员,使200多名战士,掌握了炸弹拆卸技术。
工兵第21团战士王根生,胆大心细,第一次执行任务,就排除了定时的蝴蝶雷26枚,荣立二等功。
为了确保公路运输安全,在2500余公里的,主要公路干线上,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设置了1300余组防空哨,为行驶的汽车提供防空报警。
毛主席在1953年9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中高兴地说:“战争的头一个月,我们的汽车损失很大,怎么办呢?在汽车路两旁,用一万多人站岗,飞机来了就打信号枪,司机听到就躲着走,或者找个地方,把汽车藏起来。这样,汽车损失,就由开始的百分之四十,减少到百分之零点几。”
有了防空哨兵以后,我们的物资,就保证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当时,我们的战士们,编了一个顺口溜,“声声枪响传敌情,条条火龙顿时停,空中强盗看不见,运输铁流穿梭行”。
在反绞杀战的斗争中,志愿军高炮部队,为掩护铁路、公路运输,采取集中兵力、重点保卫的方针,共击落敌机260余架,击伤敌机1070余架。美军航空兵,甚至拒绝执行轰炸任务,将新成川至高原铁路一线,称为“死亡之谷”。
此外,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在反绞杀战中,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到1952年6月,志愿军空军,共有9个师18个团的,歼击机部队参战。参战飞行员447名,战斗出动680批,空战85批,1602架次,击落美机123架,击伤43架。
最终,志愿军空军和苏联空军,在清川江北到鸭绿江南这一空域打出了一个米格走廊,大大减弱了美军的空军优势。
到1952年5月,志愿军对运输线的,修复能力已经抵消了,“联合国军”空军的破坏能力。“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在总结时不得不承认,空中力量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至1952年6月,历时10个月的美国空军绞杀战,终于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彭德怀曾多次表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前方广大指战员的功劳算一半,后勤保障的功劳算一半!
在朝鲜战场,志愿军以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相结合,以抢修、抢运和防空斗争相结合,构筑了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铁血动脉,解决了能不能有饭吃、能不能打胜仗,这个战略性重大问题。形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2025-01-06 11:25:19
2025-01-06 11:23:04
2025-01-06 11:20:49
2025-01-06 11:18:34
2025-01-05 18:54:28
2025-01-05 18:52:13
2025-01-05 18:49:57
2025-01-05 18:47:42
2025-01-05 18:43:12
2025-01-05 18:40:56
2025-01-05 18:38:41
2025-01-05 18:36:26
2025-01-05 18:34:11
2025-01-05 18:31:56
2025-01-05 18:29:40
2025-01-05 18:27:25
2025-01-05 18:25:10
2025-01-05 18:22:55
2025-01-05 18: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