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老品牌国企-民族影城首家分店携国产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格式电影系统CIN
2024-11-09 23:52:45
校园命案!学生持刀行凶致“一死一伤”!警方已介入
01| 案情披露
11月28日,某职校一学生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持刀伤人,一名受害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名受害者正在接受治疗,目前无生命危险。
图源 | 杨凌公安
02| 以案说法
本案中,客观上,行为人持凶器对两名受害人实施了暴力行为,导致一死一伤的危害结果。但最终定罪量刑,还要结合行为人的主观因素,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根据已知案情,本案中的行为人王某某涉嫌如下罪名: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处罚。
【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在主观、法定刑等方面都有重大不同,在司法实践中有时也容易混淆,二者该如何区分呢?至少仔细分析以下两点:
▷ 1.侵害的客体不同
【故意伤害罪】侵害的客体是他人的健康权。即对他人人体组织完整性的破坏或对人体器官正常机能的破坏。注意刑法意义上对健康权的侵害,有对侵害程度的要求,一般的殴打行为,仅给他人造成短暂肉体痛苦的,不构成刑法意义上对健康权的侵害。没有破坏人体组织或人体器官正常机能,单纯的人格上的侮辱、精神上的刺激,不构成本罪意义上对健康权的侵害。【故意杀人罪】侵害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是对他人生命权利的剥夺。
▷ 2.主观故意不同
【故意伤害罪】行为人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但没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若客观上造成他人死亡,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应当定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但因造成他人死亡的加重结果,故在量刑上依法升格,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故意杀人罪】行为人主观上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希望或放任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若行为人持杀人的故意,但客观上,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因素并未造成他人死亡,仍然定故意杀人罪,属于未遂的犯罪形态,可以比照既遂的犯罪形态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03|案件省思
本案中,作为学生的王某某或许并没有深重的主观恶性,而是在愤怒等激烈情绪的支配下采取了不当手段,造成了严重的犯罪后果。然而,法治社会,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丛林时代,情绪上的强烈反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但过渡到文明社会,却需要我们主动管理情绪,时刻保持冷静与理智。冲突中,每个个体都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权利,但冲动的行为,却不应成为捍卫权利的“武器”,法治社会,代之以平和的和解、调解、诉讼,都是更好维护自身权利的有效方式。就在昨日,小编看到一个日常化解冲动情绪的方法——每当将要被愤怒的情绪冲昏头脑时,可以缓慢地点点头,这个动作可以有效地帮助缓解冲动、拉回理智。分享给你,愿我们的心境多一分平和,愿我们的世界,多一方祥和与安宁。
2024-11-09 23:52:45
2024-11-09 23:50:28
2024-11-09 23:48:12
2024-11-09 23:45:56
2024-11-09 23:43:41
2024-11-09 23:41:25
2024-11-09 23:39:09
2024-11-09 23:36:54
2024-11-09 23:34:38
2024-11-09 23:32:21
2024-11-09 23:29:54
2024-11-09 23:27:37
2024-11-09 23:25:21
2024-11-08 15:49:51
2024-11-08 15:47:35
2024-11-08 15:45:19
2024-11-08 15:43:04
2024-11-08 15:40:48
2024-11-08 15:38:32
2024-11-08 15: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