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纳姆的阴暗面 柔和与攻击的混合体 出身卑微不断打破界限
2025-05-10 10:09:40
放宽心!别让黑色记忆成为恐惧的源头
这两天,在官方证实朝阳医院已确诊2例鼠疫患者后,鼠疫一下成了热搜词,关于鼠疫的文章蜂拥而至,各种“一手报道”更是游走于人们的微信群内。焦虑、恐慌的气氛在人群中蔓延,那种被强传染病支配的恐惧,仿佛回到了“非典时期”。
对于鼠疫,现在很多人都是只闻其名不知其情。人们只知道它是历史上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却对其发病原因、传染机制及是否可以治愈等问题知之不详,而这也是人们恐慌的根源。
鼠疫,因其致病死后皮肤常成黑色,又名“黑死病”。它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位列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首位,因此也被称为“一号病”。鼠疫与我们谈之色变的SARS在传染病分级、生物安全等级上都属于同一级别,作为曾席卷欧洲的“魔头”,鼠疫带走了数千万人的性命,也成就了它“死神”的威名。
鼠疫根据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可分为轻型鼠疫、腺鼠疫、肺鼠疫、脓毒血症鼠疫及其他类型,最长潜伏期可达9-12天左右。本次北京接诊的两名患者,都属于肺鼠疫感染,这种类型往往伴有急热、胸痛、咳嗽等症状,重症者可死于心力衰竭、休克。
作为传染病中老大级别的病种,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自然是标配,除此之外,鼠蚤叮咬、皮肤伤口感染等也是它的传播方式。
图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鼠疫的致死性毋庸赘言,所以很多人都将鼠疫与“非典”等同起来[1]。但其实虽同为烈性传染病,我们与鼠疫可是“老相识”了,对它的了解也更加充足,是完全可防可控可治的。
作为甲类传染病,鼠疫确实很危险,人类史上一共经历过三次鼠疫大爆发,分别在6世纪,14世纪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4世纪的欧洲黑死病流行,共带走了欧洲超2500万人的生命,鼠疫在那个时代是当之无愧的“死神”,人们对于它的恐惧也源于这些“恐怖战绩”。
但和当初我们面对SARS时一无所知的情况相比,作为“老相识”的鼠疫,现代医学已经可以很好的应对。毕竟它能够造成这么大的损失,与几百年前的生活环境恶劣、医学发展落后有很大关系。
我国最后一次爆发鼠疫还是在建国前,之后通过灭鼠等多种手段,鼠疫已基本得到控制。根据国家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2014、2016、2017、2019年曾先后发布过3、1、1、1例因鼠疫死亡的案例,但均未造成大规模传染。
所以哪怕知道鼠疫“贼心不死”,也不必过于担心,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鼠疫大规模爆发的几率已经被降到了极低的水平。
时至今日,它对我们来讲已经变成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汇。人类历史上之所以多次出现鼠疫恐慌,一是因为对传染病认识不足,未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二是疫情爆发于抗生素诞生之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而这两者如今都已具备。
由于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所以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目前鼠疫的主要治疗手段中,链霉素是首选药物,同时可以加用土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广谱抗生素,治愈率可达97.06%-100%[2]。北京市朝阳区政府网站也特别提示,鼠疫的预防用药可以服用磺胺制剂,成人首次2g,其后4-6h服1g,一般要连服5日。
我们可以不为鼠疫焦虑,但不能不重视鼠疫的预防和控制。我国已经有了完备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和防控程序,本次鼠疫事件发生后,内蒙古紧急启动了《锡林郭勒盟鼠疫控制应急预案》,北京也启动了相应的鼠疫预防控制程序,不仅多名专家已经前往疫源地,而且对于患者所在区域也进行了隔离。
同时由于这两名患者是通过救护车转到北京的,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已经进行隔离观察,所以最让人担心的旅途中传染他人、扩散疫情的情况也就不复存在。
在等待国家进行预防控制的时候,我们自身也要保持镇定,不传谣,不信谣,不扩散焦虑。平时可以多了解一些鼠疫的相关知识和发病症状。
我国共有11个鼠疫疫源地,近期去过疫区或接触过鼠疫患者的人,一旦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意症状,都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并详细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
如果你实在担心空气传染,可以选择带一下口罩,也能获得一定的预防效果。当然勤洗手,少去人口密集地也是必须的。
其实,这个曾经造成大规模死亡事件的烈性传染病从未消失过。但如今已经不是几百年前的欧洲或建国初期的年代,在现代医学的预防和治疗下,它已经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而鼠疫大爆发的黑暗记忆,也会随着医学的发展消亡在历史长河中。现代医学带给我们的安全感,让我们有资格不再对鼠疫感到畏惧,更让我们有资格正视它、战胜它。
当疫情来临时,不信谣、不传谣,正确应对才是我们要做的事。
想了解更多资讯还可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DrWeek医周刊。
*文章配图部分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参考文献:
[1]王秀芳, 尹家祥. 鼠疫复燃因素的分析[J].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4, 33(1):116-118.
[2]李海龙, 马英, 郑谊. 鼠疫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9(01):34-35.
2025-05-10 10:09:40
2025-05-10 10:07:25
2025-05-10 10:05:10
2025-05-10 10:02:54
2025-05-10 10:00:39
2025-05-10 09:58:24
2025-05-10 09:56:09
2025-05-10 09:53:54
2025-05-10 09:51:39
2025-05-10 09:49:23
2025-05-10 09:47:09
2025-05-09 16:29:36
2025-05-09 16:27:21
2025-05-09 16:25:06
2025-05-09 16:22:51
2025-05-09 16:20:35
2025-05-09 16:18:20
2025-05-09 16:16:05
2025-05-09 16:13:50
2025-05-09 16: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