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比最后一场比赛回顾 附科比退役战cctv5视频回放录像
2025-07-02 19:02:02
苏州养育巷,原来叫羊肉巷
1
养育巷宋代就有,明代叫羊肉巷。当时巷内聚集了不少来自藏书的人,他们开羊肉小吃店,由此得名。民国初期,钉路牌时取谐音养育巷。
养育巷南起道前街,对着吉利桥,连司前街,北至景德路,接中街路,全长1072米。《宋平江城坊考》、《苏州府志》、《吴县志》、《吴门坊巷待輶吟》均载有名。民国时养育巷宽仅4米左右,中间用长约1米的花岗石板铺成。1957年路面拓宽,铺成三合土路,俗称土柏油路。1962年改铺沥青,并在两侧进行绿化,种植重阳树、香樟树400余棵。1993年,此巷与干将西路交叉口路面拓宽。1998年全线拓宽,利用原沿街树木改建为绿化隔离带,两侧增加慢车道,路宽拓至30米,1999年建成通车。路边每个路灯杆上现有两只宫灯,华灯初放时,远处可见到“横成四只一行,竖成四条线”。
历史悠久的养育巷两边的支巷也比较老。东侧从南到北有:106号北面的柳巷、188号南面的花街巷、276号北面的长春巷、298号以北的西麒麟巷、海红坊、绣线巷。养育巷西侧有:9号附近的织里弄、45号南面的东支家巷、63号附近的瓣莲巷、117号附近的庙堂巷、135号附近的富郎中巷、415号附近的古吴路、慕家花园。养育巷跨干将河,干将河是苏州的第二横河,两段养育巷由太平桥连接。南面隔着道前街的有道前河,道前河是苏州的第三横河。1957年前的养育巷中间石条下有下水道,下面的水可能就流入第二横河、第三横河。
2
养育巷里羊肉香,这是我1954年到苏州后感受到的,当时我十岁,住在养育巷54号的一个院子里。一次爸爸买回羊糕,我就像吃鱼冻子一样的吃(但比鱼冻子硬):“哇,太香了,太好吃了。”爸爸却说:“好吃的东西不能当饭吃,只能当菜吃。”
打这以后,我爸爸过年总会买些羊糕回来。后来,我工作了,自己在冬天的晚上到浒关镇上喝羊汤、吃红烧羊肉,也会切几块羊糕吃吃,从此,我知道藏书羊肉最有名。
为什么叫羊肉巷,为什么羊肉店又喜欢开在这条街上?我想,可能是因为这里有钱的人多,消费得起。比如我家隔壁的包师母,家里日子过得好,他们家小孩,早上吃的点心就比较讲究,我看了要流口水。
养育巷54号,是我爸与苗大爷都住的地方。苗大爷与我爸关系特好,他们两人骑自行车一起上班,一起下班。1954年的一天,苗大爷回苏北老家探亲,我爸叫他把我从老家带到苏州来,从此我的命运就改变了。到了苏州,住养育巷是租的人家房子,房东是一位好婆,白白净净,两眼特大。她在家叫她孙子的样子我记忆犹新。她的孙子十三四岁左右,皮肤白,夏天脚上还穿一双长筒袜子,跑来跑去很灵活。那位好婆常喊孙子的乳名:“开开。”从她的喊声第一次入我耳起,我就猜想,这小孩子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吃得开的“小开”。好婆的儿子我也看到,瘦瘦白白的,但胡子多,好像是胳腮胡子。
我爸租住的房子有三进,第一进基本是空的,第二进有楼,下面是过道。过道边上有一口井,苗大爷就住楼上。第三进是个天井。天井北面就是房东与我家所住,我家住了两间,房东的客厅可让我家放一个八仙桌吃饭。天井里有一口井,有一个花坛,上面长了一些花草。养育巷拓宽时,可能第一进被拆了。自从我们搬出来后,我就未进去过,未看到已长大了的“开开”。但我很想念那个地板房与长窗,开了窗就是天井与水井。我夏天就在天井里做功课。我家隔壁包师母家的房子也是三进,我看到过包师母的婆母,她知道养育巷的事更早、更多。
54号南面有一家糕团店,名字叫聚天兴。
这家店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开的,老板姓郁,老板的弟弟也入的这一行当,主攻糕团。店里用了一个伙计叫“连男”,伙计年轻能干,服务态度也好,主要做肉包子。老板娘长得小巧玲珑,也在店里忙前忙后。与这店友好往来且靠得近的是张水泉肉店,聚天兴要肉,只要叫一声,猪肉马上就会出现在做糕团的桌上。
聚天兴对糕团的馅很重视,有一种叫炒肉馅团子,这由郁老板亲自做。他把金针菜、黑木耳、嫩笋、鲜肉、虾仁,分别剁碎,加上作料炒熟,然后包在团子里。这种团子一角钱一只。这家店里面五分钱一个大肉包子是我的最爱,肉嫩、汤多、味鲜,我妈常买给我吃。郁老板生了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大儿子后来进了朱鸿兴面馆,小儿子学医,曾在儿童医院工作,女儿也读了大学……。
养育巷的店家很多。此巷的西南口子上有百货店。我第一天到苏州,妈妈给我在那店里买了两件汗衫。店里还有糕点,我妈常叫我去买“老爷饼”。我家对门有一个“年糕片”加工作坊,他们把年糕切好放在匾里晒干,然后爆成年糕片。还有五香豆店,是蚕豆做的,很有味道。每天下午有人会挑着担子到巷子里叫卖,有炒白果的,有汆臭豆腐的,有汆粢饭糕的,有卖糖粥的,有卖藕粉圆子的。
在我的记忆里,养育巷确实是个巷子。巷子中间有看得见缝隙的横石条,石条两侧砌砖,下面是下水道。石条边上是弹石路,我家门口是由薄砖竖砌,且呈现中间低、巷子边上高一些的倾斜的坡度。第一次到苏州,看到家家早上把装粪便用的马桶拎到大门口,等拖粪车的人来倒,一路上倒好后,然后家家门口有刷马桶的声音,他们用水桶从家里水井里打上来,边刷边用水冲洗马桶,刷过的水往下水道里流。下午,我看到老虎灶的运水的车,在石条上滚动时发出“咯笃,咯笃”的声音。
一次,我妈叫了一辆黄包车,带我去小姑奶奶家,车子行在养育巷的石条上,坐在上面,颠簸得厉害。在54号往北面一些,我当时看到使徒堂不在路边,前面有房子挡住门口,而现在就在路边,跟救世堂一样,大概就是养育巷的宽度从4米左右扩大到30米的的缘故。
现在呢,养育巷上最多的肯定不是羊肉店了。什么最多呢?鲜花店、婚庆店,然后就是装修公司。有一次我走到道前街,经过对面的大会堂,再走双号的东侧的养育巷,那里边原来是小菜场、法院,现在一点影子也没有了。
没有影子的地方还很多,我住过的54号,怎么找都找不到了。一个在苏州住了65年的老人怎么会找不到呢?有一个建得很漂亮的房子,上面钉了两个门牌号:56号、52号,就是没有54号。
3
用敏感的心去捕捉生活中的美。这句话我很欢喜,不管我的心是否敏感,在养育巷有两件事我认为是很美的。
我家对门有一家香烟店,店里的徐好婆与我妈很谈得来。一次徐好婆的女儿对我妈讲:“我到观前街进货,我带你家小红(乳名)一起去好吗?”我妈说:“好啊!”因为我只有十岁,路上有车,徐好婆的女儿就搀着我过马路。记得当时从养育巷右转弯经长春巷,再经过人民路到观前街,由于当时年纪小,只看到街上人多店多,其他东西都记不住。
徐好婆家还有个二儿子,比我大两岁,他在苏民小学读四年级,我到苏民小学读二年级时,我妈请他带我一起上学。记得第一次他带我去,先经过养育巷有肉店的小巷,绕过菜场,再到有解放军拿着枪站岗的法院,最后到西美巷的苏民小学。
养育巷有多条支巷,有一个朋友叫逸平先生,他开始与我都在电工班工作。这人很热情,我工厂内退后,他曾帮助联系再就业的岗位。当时他住在养育巷的支巷瓣莲巷,三十年前我去过他家,他家在一个有木板楼梯的楼上。到了婚嫁的年纪,逸平先生结婚生子。他娶的妻子也曾住在养育巷。后来我去过逸平新家,他的岳母正好也在,我与她聊起养育巷,好亲切。
(原载于《姑苏晚报》2018年03月25日 A13版)
作者:陈金月 图:陶开俭
编辑:小冉
2025-07-02 19:02:02
2025-07-02 18:59:47
2025-07-02 03:35:12
2025-07-02 03:32:56
2025-07-02 03:30:40
2025-07-02 03:28:25
2025-07-02 03:26:10
2025-07-02 03:23:54
2025-07-02 03:21:39
2025-07-02 03:19:24
2025-07-02 03:17:09
2025-07-02 03:14:54
2025-07-02 03:12:39
2025-07-02 03:10:23
2025-07-02 03:08:08
2025-07-02 03:05:53
2025-07-02 03:03:38
2025-07-02 03:01:23
2025-07-02 02:59:08
2025-07-02 02: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