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二批补录,看到这四所院校要注意,学费超三万,家长:真坑
2025-04-19 10:09:15
盛名之下的眼镜蛇机动的另类解读
自从1989年巴黎的那个夏天以来,以试飞员普加乔夫命名的眼镜蛇机动成为衡量战机机动能力的不二标尺,很多人看到的是苏联/俄罗斯战斗机的机动能力被眼镜蛇机动一次次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却没有多少人关注该机动背后的战术意义。
首先说明,眼镜蛇机动对飞行员的驾驶技术和战斗机的机动能力有很大的考验。就算在今天也没有多少飞机能完成这个动作。该动作诞生于冷战时期,是西方之外另一个航空体系中的成熟技术,所以他从一出现就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出于各种原因,西方就算在苏联解体后也不会做这个动作,一方面是西方的战斗机体系与苏联不同,另一方面可能是意识形态下的傲慢吧。
传统中,我们认为,苏联战斗机的电子系统体积过大,性能不足,不足以支撑越来越复杂的空战,所以想要远距离杀伤北约战斗机比较困难,倒是北约战斗机可以利用较强的电子系统锁定苏联战斗机。为了摆脱,苏联战斗机追求高强的机动能力,同时苏联发现,在摆脱过程中,双方的战斗机会逐渐靠近,这样空战就变成了视距内的激战。这时候,机动性能高的战斗机可以率先锁定和摆脱。这也是苏27甚至是米格29之类的苏联战斗机的必杀技。我国引进苏27系列,想必也看中了其高超的机动能力。
经过三分之一个世纪的发展,苏27系列事实上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
苏联为了巩固视距内空战的由机动带来的优势,在追求战斗机高机动性能上做出了很多探索,于是就有了1989年巴黎航展的惊艳一刻。
在苏27由平飞迅速转变为大仰角飞行时,由于发动机强悍,所以战斗机也会逐渐升高,速度降低。同时追尾的敌机就会从该战斗机下方以基本不变的速度飞到前方。当战斗机改平后,敌机已在苏27前方,双方态势逆转。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作战方式。
但是从上图中我们发现,苏27有那么一个阶段是“后仰”着向前飞,在这里可以做一点文章。假设如果在这个状态下,苏27发射了一枚近距离空对空导弹,那么这枚导弹最初的姿态一定是向后上方飞行,如果不远处有一架预警机或者是米格31之类的飞机指引该导弹向后飞行,这样就与来袭战斗机迎面遭遇,这时候敌机反应时间非常短,被击落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因为苏27后仰飞行时导弹容易向后飞,所以这个阶段发射导弹攻击敌机时导弹飞行难度是整个眼镜蛇机动中最简单的。
这一刻,我们等了很久,因为歼10C是第一种单发作出眼镜蛇机动的战机,所以这里也有我们自己的一份自豪
由于苏27没有装备向北约战斗机那样的油泵,而是在机体分散了不同大小的油箱,所以虽然苏27在任何飞行姿态下都可以保证发动机供油,但却不能长时间进行同一种机动。我军引进苏27后逐渐将这个问题解决,并且歼10也不存在这种问题,所以就解决了连续大机动的问题,所以就有了2018年珠海航展时歼10连续机动的珍贵镜头。目前我国的推进矢量技术正在大规模的验证,而且鉴于我国技术的发展,我们做到了单发战斗机的眼镜蛇机动,所以可见的将来,我国也会将各种大机动动作发挥到极致并开发出很多种新的战法。
2025-04-19 10:09:15
2025-04-18 15:57:42
2025-04-18 15:55:28
2025-04-18 15:53:13
2025-04-18 15:50:58
2025-04-18 15:48:42
2025-04-18 15:46:27
2025-04-18 15:44:12
2025-04-18 15:41:57
2025-04-18 15:39:42
2025-04-18 15:37:27
2025-04-18 15:35:12
2025-04-18 15:32:57
2025-04-18 15:30:41
2025-04-18 15:28:27
2025-04-18 15:26:12
2025-04-18 15:23:56
2025-04-18 15:21:41
2025-04-18 15:19:26
2025-04-18 15:17:11